正规股票配资官网_股票在线配资_配资炒股门户

配资杠杆10倍 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

发布日期:2025-02-18 15:20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配资杠杆10倍 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

 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2月14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开设“新华走笔”专栏配资杠杆10倍,刊发新华社记者的行思录。专栏发表记者宋立崑撰写的文章《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》。

  2月6日,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。“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,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”,挽联无声地勾勒了他默默无闻,却又惊天动地的一生。

  接下来几日,人们不顾凛冽的寒风,从四面八方赶来黄老生前工作的研究所、殡仪馆,送他最后一程。人群中,不乏头发花白的老人。他们有的拒绝工作人员搀扶,坚持自己颤颤巍巍走上长长的台阶;有的坐在轮椅上,请身边的人把他们抬上去;有的不仅自己来,还带来了子孙……他们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,不时向旁人讲述自己与黄旭华的往事。

  “20世纪60年代,黄老带着我们在基地做试验,我当时负责整理潜艇图纸。”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职工胡天福出生于1942年,谈起工作,只能断断续续回忆出些许片段,“我们只是做好了手头的事,能跟着黄老造出核潜艇,这辈子非常值得。”

  采访近10位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职工,发现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,在“核潜艇,一万年也要搞出来”的号召下,一毕业就加入了研究队伍。他们都曾拖家带口,多次跟随黄旭华和研究所跨省搬迁,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。谈起当年的功勋,好几个老人用一句“专业对口,国家需要”,就概括了一辈子的事业。

  有研究所工作人员解释说,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秘密工作中,许多人跟黄旭华一样,从未对本部门以外的人,谈起过自己的工作。同时,建造大国重器,每个人的分工专业而具体,公式和数据占据了许多精力。每个人的贡献毋庸置疑,却很难说出媒体想要的故事。“也许,工作之外,会有更多共同记忆。”

  果然,谈起生活中的黄旭华,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。

  第七一九所退休职工黄忠宝是上海人,与黄旭华共事了近60年。他告诉记者,最艰苦的时候,研究人员每月只有2斤大米和2斤面粉,其余都是粗粮。由于驻扎在海边,气候潮湿,稍不注意粮食就会发霉。所以,包括黄旭华在内的研究人员,总是抓住出差或探亲的机会,想方设法买一些细粮背回来。“自己舍不得吃,都给孩子们吃了。”说罢,他从吊唁大厅走出,又回头深深望向黄旭华遗像的方向,随后戴上灰色贝雷帽,缓缓走下台阶。

  黄旭华生前办公室的玻璃板下,压着一张2008年他指挥大家合唱的照片,这是他最喜欢的照片之一。许多老人记得,他热爱生活、多才多艺、浪漫乐观,歌声非常有感染力。

  今年81岁的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职工曹志荣对黄旭华“海边的歌声”记忆犹新。

  原来,研究所驻扎在海边时,离当时的职工宿舍足有10公里远。那时公共交通不发达,很多时候下班后,他们不得不结队从海边走回宿舍。

  “海边的砂石路只有一米多宽,而且很磨脚,我们迎着风沙走,一年要磨破好几双鞋。”曹志荣说,时年40多岁的黄旭华看大家走得寂寞,就带领这群当时只有20多岁的小伙子唱歌,最常唱的歌曲是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,“歌词里写,我们走在大路上,意气风发斗志昂扬。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,披荆斩棘奔向前方……唱着歌,总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。”

  第七一九研究所于20世纪70年代末秘密迁至武汉。在举办吊唁仪式的大楼侧面,是研究所的家属区。一眼望去,都是整齐的六层小楼。听老人们说,多数宿舍楼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完工。如今,许多楼栋外墙老化,露出些许斑驳,在繁华的城市中显得愈发不起眼。

  或因身体原因,一些没能到场吊唁的老人,静静地在阳台上望着吊唁大厅。每隔一段时间,寒风会把其中一些老人“赶”回房间。过一会儿,他们就又出现在阳台。记者注意到,一位住在五楼、身穿红色棉袄的奶奶,将一面插在了晾衣架上,眼中满是哀伤和不舍。

  在吊唁大厅外,看到一个特殊的花圈,敬献人一栏写着“中国老五届大学生联合会”。查阅资料得知,“老五届”是指1961年至1965年入学的大学生。花圈倚靠在外墙上,不知寄托着多少前辈的哀思。

  老同事们缅怀黄旭华,不仅是在怀念曾经的领导、同事,也是在追忆那段激情岁月,那是燃烧的青春,更是不朽的事业。






Powered by 正规股票配资官网_股票在线配资_配资炒股门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